瀏覽次數:次
各街道辦事處,區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做好我區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根據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國務院令第381號)、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民政部令第24號)及《西安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市政辦發〔2016〕58號)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提高對救助管理工作的認識
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施救助管理,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是保障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存權利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升城市形象的具體體現。各街辦、各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救助管理的重要意義,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做好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
二、加強領導,建立救助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
救助管理工作事關特殊弱勢群體的生活救助和社會穩定,是一項涉及多個部門的系統工程。按照“政府主導、民政牽頭、部門負責、屬地管理、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高陵區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區政府分管副區長任第一召集人,區民政局局長任召集人,成員包括區民政局、區城市管理局、公安高陵分局、區財政局、區人社局、區衛計局、區交通運輸局、區建住局、區教育局、團區委、區婦聯、區殘聯和各街辦主要領導。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民政局,辦公室主任由區民政局局長兼任,負責日常工作。
根據工作需要不定期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和解決救助管理工作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保證我區救助管理工作正常運行。各街道相應建立協調機制,切實做好本轄區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工作。
三、堅持原則,加強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管理
(一)屬地管理原則。區救助管理工作聯席會議統一協調全區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各街辦負責轄區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相關部門有義務告知、引導、勸導流浪乞討人員到區救助管理站求助,或通過正常途徑尋求社會救助。對以欺騙方式騙取救助、強行討要或以滋擾他人方式行乞的流浪人員,可報公安機關處理。
(二)自愿受助、無償救助原則。流浪乞討人員自愿受助且符合救助條件的,經區救助管理站查明核實原籍、住址后,提供返鄉乘車憑證;其中未成年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殘疾人、查明籍貫的精神病人,癡、呆、傻人員,由區救助管理站通知其監護人或家屬、所在單位或當地民政部門接回,或由區救助管理站護送返鄉。
(三)臨時性救助原則。區救助管理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救助時間一般不超過10天。
(四)政府、社會和家庭責任相結合原則。各街辦、有關部門、社會和家庭要切實履行各自的責任和義務,對符合救助條件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給予臨時性救助,解決他們暫時的基本生活困難,幫助其返回當地,回歸家庭。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組織和動員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政府公益性救助工作。
四、把握政策,規范救助管理工作
(一)救助對象。
根據《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規定,救助對象必須具備下列四個條件:
1.自身無力解決食宿。主要指因災害、暫時陷入困境、失竊、投親不遇等原因,在轄區流浪乞討且暫時無法解決自身吃飯、住宿等基本生活困難的人員。
2.無親友投靠。主要指經區救助管理站核實在高陵區無親屬、朋友可以提供食宿的人員。
3.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主要指在原籍不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的人員。
4.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主要指來區救助管理站前正在流浪乞討的人員。
對因偶遇失竊、務工不著或遭受家庭暴力而無處食宿且自愿受助的人員,區救助管理站可在查清情況、履行必要手續后給予適當幫助。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同時具備上述條件的,不屬救助對象。自殺、醉酒、因交通事故或治安案件致傷人員,不屬救助對象。求助人員拒不提供或未如實提供個人情況(因年老、年幼、智障等原因無法提供的除外)、體表有明顯傷痕且拒絕說明情況的,區救助管理站不予救助。區救助管理站發現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的,應立即終止救助。區救助管理站對求助人員不予救助的,應當說明理由。
(二)救助內容。
區救助管理站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按規定提供下列救助:
1.提供符合食品衛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3.對在站內突發急病的,及時送醫院救治;
4.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系;
5.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交通費(一般不超過20元),或護送返鄉。
(三)特殊受助人員的接送。
對殘疾人、未成年人、智障人士或其他行動不便的受助人員(下稱“特殊受助人員”),區救助管理站應通知其親屬或所在單位接回。拒不接回的,區分情況做好接送安置工作:
1.本區戶籍特殊受助人員的接送安置。我區流入外省市需要接回或被護送返鄉的特殊受助人員,區救助管理站接回或接收后,通知其戶籍所在街辦接回或由區救助管理站護送至其戶籍所在街辦,由所在街辦和村(居)委員會負責安置。
2.外省市流入特殊受助人員的接送安置。由區救助管理站按規定轉送至省內對應站協助返鄉,或經區民政局審批同意后,由區救助管理站護送返鄉。
(四)發現處置。
公安、民政、城市管理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建立街面救助管理機制。城市管理部門應發揮城市管理職能的優勢,將履行城市管理服務職責與主動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有機結合起來;公安機關應發揮巡邏防控警力和治安視頻覆蓋面廣的優勢,加強流浪乞討人員集中活動區域的經常性巡查;民政部門要將救助陣地前移、救助力量下沉,在惡劣天氣、重要節假日期間開展有針對性的救助引導行動。各部門、各街辦要落實相關責任,充分發揮“區、街、村(社區)”三級網絡作用,動員民間信息員、公交和出租車司機、環衛工人、夜間安保人員等熱心群眾,主動提供救助線索,發現流浪乞討人員線索后,應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電話。110報警服務平臺受理流浪乞討人員線索后,應立即通知轄區派出所出警到現場處置。
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對發現的流浪乞討人員,應告知其向區救助管理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員,應當引導、護送到區救助管理站;對突發疾病人員,應當立即通知區醫療救護120指揮中心派出附近急救機構進行救治;對查找不到近親屬的流浪乞討疑似精神障礙患者,應該立即護送到區精神衛生中心進行精神障礙診斷;對疑似走失、被遺棄、被拐賣的流浪乞討人員,由公安機關及時核查其身份信息。公安機關護送流浪乞討人員到區救助管理站求助的,應當配合區救助管理站辦理交接手續。
(五)身份查詢。
公安機關和民政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進一步完善流浪乞討人員身份快速查詢機制、尋親服務機制和滯留人員身份查詢長效機制,幫助其及時回歸家庭。公安機關發現疑似走失、被遺棄、被拐賣流浪乞討人員的,應及時采集血樣檢測DNA,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形成比對結果,并于1個月內將比對結果書面反饋至區救助管理站。對經快速查詢未能確認身份的受助人員,區救助管理站應當在其入站后24小時內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全國救助尋親網站等形式發布尋親公告,公布受助人員照片等基本信息,并在其入站后7個工作日內報請公安部門采集DNA數據。公安部門應當及時受理,在收到采集申請后1個月內免費采集、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并將比對結果書面反饋區救助管理站。
(六)醫療救治。
公安、民政、衛計、城市管理等部門要加強流浪乞討病人救治工作的協調和配合,明確救治對象范圍、定點救治醫院和救治方式、救治經費標準和結算辦法等相關事項。各級公立醫院均為我區流浪乞討人員救治定點醫院。區醫院負責接收流浪乞討人員中的危重病人、傳染病病人;區精神衛生中心負責流浪乞討人員中的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各街辦發現的流浪乞討病人,都應按照就近就急原則直接送醫院進行救治,有關醫院均不得拒絕救治。流浪乞討病人救治工作要堅持“先救治、后結算”的原則,保護救治對象的合法權益。
(七)身份來源不清人員的安置。
對經快速查詢仍未查明身份的受助人員,由區民政局指定的福利機構負責代養。對超過三個月仍無法查明身份信息的滯留人員,區救助管理站應當及時向區民政局提出安置申請,由區民政局提出安置方案,報區政府予以安置。
(八)流浪未成年人的安置。
1.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及《民政部財政部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和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護工作的通知》(民發〔2009〕102號)文件精神,對流浪未成年人實施保護性救助和分類管理。
2.對16周歲以下(含16周歲)無人監護且無法查明家庭地址的流浪未成年人,由發現人或者發現單位通知公安機關護送到區救助管理站甄別情況后作安置。無法查明家庭地址的流浪未成年人,由公安機關送至市兒童福利院安置,并辦理交接手續;能夠正確表述家庭地址的流浪少年兒童,由區救助管理站提供救助,辦理送返手續。其中,棄嬰由公安部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置,并送至市兒童福利院進行安置。
3.區救助管理站要切實履行對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的職責,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條件要優于成年人,救助場所應與成年人分開。
4.加強對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在對流浪未成年人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基礎上,加大對有違法行為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矯治力度。教育工作由公安高陵分局、區教育局、團區委等部門共同參與、積極配合。
(九)受助人員死亡處理。
受助人員在醫院內死亡的或在民政部門因突發急病等原因經急救機構確認死亡的,由民政部門依據《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機構工作規程》,協同公安和醫院按有關規定處理。受助人員非正常死亡的,經公安和司法部門鑒定后,依法依規處理。
三、職責和分工
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分工負責制。區民政局牽頭,由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組織實施。
(一)區民政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堅持“自愿求助,無償救助”原則,發現或接到流浪乞討人員線索要及時到達現場,并提供有效救助;對其中的危重病人要及時送往定點醫院救治;對無力返回其住所的應提供乘車憑證或護送至戶籍所在地民政救助機構。同時加強監督管理,指導、檢查各街辦開展救助管理工作,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街頭救助,同時,配合公安機關做好被拐賣、拐騙、脅迫、誘騙、利用乞討的殘疾人、未成年人的調查、取證和解救工作,做好流浪人員返鄉護送工作。
(二)區城市管理局:負責組織主干道及旅游景點、繁華商業街區、城市廣場、客運場站、賓館酒店周邊等重點區域流浪乞討人員的嚴格管控、有效勸離、安全護送。每天到重點區域進行巡查,發現流浪乞討人員應及時有效勸離并告知、引導其到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行動不便人員應護送至區救助站;對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傳染病人,應立即聯系區衛生部門實施救治;對其中涉嫌違法犯罪的,應立即報警聯系公安部門處理。要做好街頭流浪乞討人員影響市容環境衛生行為的防范管理工作,協助民政、衛計部門做好其中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
(三)公安高陵分局:負責加強街面巡查和轉介處置。在執行公務時發現和遇到需救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有責任和義務告知其到區救助管理站求助,對其中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和傳染病人直接護送到醫院治療;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主動求助且符合救助范圍的,應幫助和護送到區救助管理站。發現街頭醉酒人員的,應對其采取保護性措施約束至酒醒后,再護送至區救助站進行甄別。對不愿接受救助的,應告知其救助管理站聯系方式和求助方式,并視情記錄勸導情況。應建立對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的綜合機制,做好發現流浪乞討人員后快速處置工作,身份查詢、尋親服務以及長期滯留受助人員安置后的入戶、受助人員死亡處理等工作;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四)區衛計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中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安排定點醫療機構;接到市民撥打120報診后,應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將患者送至就近醫院救治。
(五)區財政局:負責做好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危重病人救治以及流浪未成年人解救保護工作的經費保障。
(六)區建住局:負責告知、協助護送在建工地及其周邊的流浪乞討人員到區救助站接受救助。
(七)區交通運輸局:負責告知、協助護送汽車站、公交站點等區域的流浪乞討人員到區救助站接受救助。同時要暢通進站購票渠道,為護送流浪乞討人員返鄉提供便利條件。對于特殊時期大規模救助要提供應急通道或綠色通道。
(八)區人社局:負責告知零工市場、職介場所等區域流浪乞討人員到區救助站接受救助。
(九)區教育局:負責配合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開展流浪兒童教育轉化、心理引導工作。
(十)團區委:負責動員、組織青年志愿者、義工等社會團體、社會熱心人士參與對流浪乞討人員的勸導、服務、教育、救助等工作;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
(十一)區婦聯:負責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做好女性求助人員工作,切實維護和保護婦女合法權益;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做好流浪乞討、遭受家庭暴力或被拐賣(騙)婦女、兒童庇護工作。
(十二)區殘聯:負責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做好殘疾流浪乞討人員的詢問、查證工作,幫助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愿望的流浪殘疾人做好就業推薦服務,維護流浪乞討殘疾人的合法權益;支持協助區救助管理站(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安裝(配置)殘疾人設施設備。
(十三)各街辦:負責轄區內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落實情況,協調解決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明確轄區重點區域,充分調動街辦工作人員、社區民警、巡防隊員、行政執法人員等基層力量,成立街頭救助服務隊,及時對轄區內居民小區、城鄉接合部、背街小巷、廢棄建筑工地、拆遷小區等區域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排查,并告知其到區救助站接受救助,做到早發現、早救助。要堅持“兜底線,救急難”,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本轄區貧困家庭、孤寡老人、精神病人家庭的幫扶工作,幫助其解決臨時性生活困難,保障他們的生命安全,防止因生活困難外出流浪。要做好外流人員返鄉后的教育、安置工作。對戶籍不在所轄范圍內的流浪乞討人員要進行告知、引導及護送至區救助站。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
要充分發揮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深化部門合作內容,拓展合作形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要充分發揮作用,加強各相關部門救助管理政策落實和工作推進情況的督導檢查,定期通報工作情況。區政府將把救助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由政府主導、有關部門參與的工作協調機制,落實本轄區內民政、公安、衛計、城市管理、財政等有關部門的責任,采取積極措施,
對流入本轄區的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進行救助管理,保障救助管理工作所需經費、場所、車輛設備等條件,并根據救助工作臨時性、突發性強的特點,調整財政預算。
(二)加強工作協調。
區民政局要切實發揮主管部門的職能作用,牽頭做好轄區內救助管理工作。各相關部門要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積極承擔責任主動救助、教育矯治、回歸安置、源頭預防等具體任務,加強溝通協作,及時通報情況,形成分工協作、齊抓共管、整體推進的良好局面。
(三)嚴格落實責任。
各成員單位要堅決貫徹落實意見精神,把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納入本部門工作總體安排,發揮好職能作用,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切實做好職責范圍內的流浪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區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健全監督制約機制,對救助保護工作行動遲緩、工作不力的單位和責任人,應及時通報批評。對有瀆職失職情節或因簡單粗暴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單位和個人,由紀檢監察部門嚴肅追究責任。
各街辦、各相關部門每月要向聯席會議辦公室上報工作信息不少于1篇,每季度末上報季度工作總結,并于每年12月28日前將年度工作總結以正式文件形式報區民政局,區民政局負責收集匯總后在全區進行通報。
聯系人:馬 峰 聯系電話:02986911532
西安市高陵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8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