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宗旨,以減污降碳協同創新為著力點,高陵區加速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的優化調整;緊密結合高陵地域特色和產業結構,促進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積極開展減污降碳主題宣傳活動,提高公眾環保意識,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厚植高陵綠色發展底蘊。
優化能源結構,落實能耗控制
大力推進新能源項目。加快光伏、風電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推動能源利用向高效化、綠色化轉變。2025年高陵區未審批煤電項目,備案光伏發電項目48個,裝機規模41.1兆瓦,提高了清潔能源占比。
積極推動散煤治理工作,落實煤改潔補貼政策。同時積極探索關中地區清潔取暖路徑,穩慎推進“光伏+空氣源熱泵”“水暖炕”清潔取暖試點改造,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
集聚提升工程方面,推進企業集聚化、高質量發展,全區共排查企業1083家,排查“散亂污”企業6家,取締6家。同時積極推進績效引領工作,幫扶21家企業開展績效評級工作,減少D級企業數量,幫扶企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交通運輸領域減污降碳
推廣充電站、充電樁配套建設。2025年累計建成充電場站7個,公共充電樁183根。
在車輛優化方面,鼓勵引導新能源車輛替代,加快高排放機動車淘汰,商混車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替代96.4%,渣土車新能源或國六排放標準車輛替代100%。
提高新能源汽車占比。嚴格車輛準入管理,確保新增或更新出租車、公交車、環衛保潔車、公務用車為新能源汽車型。以推動城市治理效能在智慧韌性上實現新突破為契機,建成轄區“綠波帶”,有效減少車輛怠速時間,減少污染物排放。
推動農業種植領域減污降碳
強化生物質綜合利用效率。2025年高陵區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技術,構建起多元化、高效化、可持續化的秸稈綜合利用體系,其中秸稈還田占比約96%;秸稈打捆占比約1.53%;菌菇種植占比約0.19%,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
開展秸稈集中收集、清運和處置,加大對田間地頭、溝渠路旁、墳地周圍、村莊周邊秸稈枯枝廢料等生物質的撿拾,從源頭削減露天焚燒隱患。“三夏”“三秋”期間,轉運枯枝雜草秸稈等生物質約4624.58噸,運往垃圾焚燒廠進行無害化處理,有效遏制露天焚燒。
持續推動農膜回收。建立健全廢舊農膜回收網絡體系,強化監督管理,推廣使用0.015mm加厚高強度地膜及全生物降解地膜,以專業化回收為重點,從農膜使用、回收等環節入手,嚴控農膜質量,建立回收臺賬,堅持覆膜與廢舊地膜回收相掛鉤,做到應收盡收,提升廢舊地膜資源化利用水平,推動廢舊農膜回收工作。逐步形成了“農戶撿拾—街村收集—主體轉運—區級處置”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體系。
持續加強全區畜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指導工作,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督促養殖場(戶)因地制宜配建或提升改造糞污收集處理設施或暫存設施,堆積發酵場和液體糞污儲存發酵池落實“防雨、防滲、防溢流”三防要求。通過入戶指導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技術,確保2025年全區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0%以上。
培育綠色制造標桿,推進試點示范
綠色工廠示范引領。積極引導我區企業強化綠色發展意識,開展綠色制造名單申報工作。推薦符合要求的企業納入綠色制造儲備庫。
推進試點示范工作。積極推動西安涇渭康恒環境能源有限公司申報減污降碳協同創新優秀案例。該項目通過利用垃圾焚燒發電的余熱,替代渭北熱力公司2臺天然氣鍋爐的供熱功能,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供熱面積達280萬平方米以上,惠及約2.5萬戶居民。2025年供暖季,預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萬噸。
強化宣傳引導,營造共建共享氛圍
統籌線上線下宣傳,線下以“地球一小時”“世界地球日”“六五環境日”等節點為契機,多次開展法律法規以及生態環境理念宣傳活動;線上依托“西安生態環境”“i高陵”“高陵融媒”等公眾號,以短視頻、圖文宣傳政策、發布信息。聯動央省市媒體,在國家級媒體發稿5條、省級9條、市級17條,有效擴大傳播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