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開學季正值冬春交替,也是春季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而學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大大增加了傳染病的傳播風險,在此提醒家長和學生,要注意做好春季常見傳染病預防。
一、新冠病毒感染
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目前流行毒株傳染性較強,經過一輪感染后人群有了一定的免疫力,但仍有感染風險。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從“乙類甲管”調整為“乙類乙管”,師生出入校園無須提供核酸陰性證明,但仍需對師生的發熱、干咳、乏力、咽痛等癥狀進行監測,不帶病到校工作或學習。
學校防控要點:
1.入校時測量體溫,發現發熱等癥狀及時采取留觀等相應措施。
2.保持教室、公共生活區域等場所日常通風換氣和清潔消毒。
3.學校在校舍、樓梯、電梯等入口位置擺放公用消毒用品,師生員工進出時可自行做好衛生消毒。
4.中小學校以班級為單位,在出現感染者后,學校應第一時間向上級單位及衛生部門報告。幼兒園和家長共同做好幼兒的健康監測,確保幼兒健康的前提下送園。一旦出現感染者,視情況及時采取相關措施。
5.中小學校和幼兒園設置師生健康觀察室,為有發熱等癥狀師生提供臨時留觀,并指導家長安全接護學生和幼兒回家。
6.中小學校、幼兒園加強師生健康監測,落實晨午檢制度、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因病缺勤缺課追蹤登記制度等,建立學生健康信息電子臺賬,提高疾病監測預警信息化水平。
二、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以空氣飛沫直接傳播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間接傳播,表現為發熱(可達39℃—40℃)、全身酸痛、頭痛、咽痛、乏力等癥狀。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傳染性強,極易造成傳播流行。

防護小貼士:
1.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最有效的防護手段。流感病毒易發生變異,疫苗接種的免疫力會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因此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
2.室內應經常開窗通風,注意個人衛生,咳嗽、打噴嚏時應使用紙巾等,避免飛沫傳播。經常徹底洗手,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
3.適當參加運動鍛煉,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強體質。
三、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于兒童,以發熱及皮膚和黏膜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發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傳染力極強。水痘患者是傳染源,傳染性極強,尤其是發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結痂期均有傳染性,可通過接觸患者和空氣飛沫傳播。水痘俗稱“見面傳”,一旦出現水痘病例,周圍的易感者接觸患者后約90%發病,特別是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容易發生暴發疫情。
防護小貼士:
1.接種水痘疫苗,即可有效預防水痘,也能降低日后患帶狀皰疹的風險。水痘疫苗屬于二類疫苗,需自愿自費前往有資質的預防接種門診進行接種。
2.隔離患者要居家隔離14天,皮疹全部結痂才能復課。對已接觸的易感人群,需要觀察3周。
3.房間要定時開窗通風,盡可能讓陽光照射,對接觸水痘皰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據情況分別采取洗、曬、燙、煮、燒消毒,且不與健康人共用。
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應采用綜合性預防措施,作為傳染病高發的學校,應做到:
(一)“檢”:開展晨檢,發現學生出現發熱、咳嗽、皮疹、腹瀉等癥狀時,督促就診治療,排除傳染病;
(二)“追”:追查因病缺勤學生的病因;
(三)“報”:發現疑似傳染病疫情報告轄區疾控中心;
(四)“拒”:患病學生在傳染期不得帶病上課;
(五)“查”:入學接種證查驗;
(六)“潔”:日常清潔和消毒;
(七)“宣”:開展傳染病防治知識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