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以5歲以下兒童感染為主。既往監測結果顯示,每年4月份開始我國手足口病病例數逐漸增多,5-7月為春夏季高峰,10-11月為秋季小高峰。
手足口病起病急,潛伏期一般為2-10天,平均為3-5天,感染后會出現發熱,手、足和臀部出疹,口腔黏膜或咽峽部出現散在皰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部分病例皮疹不典型。少數患者感染后出現神經系統或循環系統損傷的癥狀,表現為精神萎靡、頭痛、眼球震顫或上翻、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發涼等,病情進展迅速,可致死亡。
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廣泛,主要通過接觸、飛沫、消化道等方式傳播。接觸傳播是最主要的傳播方式,患兒的唾液、皰疹液、糞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人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奶瓶、衣物、床上用品等,再觸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就可能被感染。
手足口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預防措施對于減少傳播和控制手足口病的暴發流行至關重要。

一、托幼機構和學校防護要點
托幼機構、學校等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場所,做好日常防控措施的落實和病例的早發現及規范管理是減少聚集性疫情的重要手段。具體為:
一是做好健康監測和病例管理。學校應嚴格落實晨午檢和因病缺勤追蹤,一旦發現發熱、皮疹的患兒,要及時就醫并做好病例管理。對患兒所用的物品及環境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時采用含氯消毒劑,需注意酒精無效。
二是加強環境、物品的清潔、通風和消毒。對教室、公共區域定期進行清潔通風,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鈕、樓梯扶手等接觸頻發部位定期消毒。定期對兒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個人生活用品進行清洗消毒。保持廁所衛生,每日進行消毒。
三是開展宣傳教育。利用班會課、家長群等多種形式,提示家長高峰期注意防范手足口病,教育學生養成飯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時正確洗手,不混用毛巾,不共用水杯等良好衛生習慣。
四是發現疫情及時報告。在手足口病高發季節加強晨檢,發現有發熱、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長,同時報告相關部門,如托幼機構、學校發現短期內病例增多時,應及時報告轄區疾控機構,并配合落實相關防控措施。

二、個人和家庭防護要點
個人和家庭內也要做好預防工作,主要措施有:
一是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家長要教育孩子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尤其是在接觸公共設施后、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動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續至少20秒。
二是做好環境清潔消毒。每日定時開窗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對孩子的餐具、衣物、玩具等物品進行清潔消毒。
三是做好患兒隔離工作。患兒要盡量居家休息,減少與他人的密切接觸;家長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不要讓其他健康兒童與手足口病患兒接觸,避免共用餐具、毛巾等個人物品。
四是接種EV71疫苗。接種EV71疫苗可有效預防EV71相關感染和重癥的發生,建議適齡兒童盡早接種。
五是做好孩子的健康監測。如果孩子出現發熱,手、足、臀部出現斑丘疹或皰疹,口腔處出現皰疹或潰瘍,可能是得了手足口病,應及時就醫,做好病情的監測。/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