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轉眼進入炎熱的夏天,扎啤、西瓜、小龍蝦,又可以開心地“造”起來了,小伙伴們有沒有很期待?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過攝食而進入人體的有毒有害物質(包括生物性病原體)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見的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人畜共患傳染病、寄生蟲病以及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所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患的發病率居各類疾病總發病率的前列,是十分突出的衛生問題。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種類
夏季是細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高發季節,常見的能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包括:
1、沙門氏菌
引起中毒食物的食品主要為家禽肉、蛋類、家畜肉以及奶類及其制品。5~10月發生最多。
臨床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黃綠色水樣便,有時帶膿血和黏液。多數病人發燒,體溫在38℃以上。
2、大腸埃希氏菌
引起中毒食物多為動物性食物,特別是各類熟肉制品,也可由蛋及其制品、奶類、蔬菜、水果引起。大多發生在7~9月。臨床表現因不同種屬差異較大。以產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為例主要癥狀是腹瀉,糞便呈水樣或米湯樣,每天可達8~12次,腹痛較為劇烈;惡心、嘔吐、發熱。
3、葡萄球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為乳及乳制品、蛋及蛋制品,其次是熟肉。多發生在夏秋季。臨床表現為典型的胃腸道癥狀。如激烈反復的嘔吐、惡心、上腹部不適或疼痛,腹瀉等。體溫一般正常或低溫。兒童對腸毒素比成人更敏感,故發病率高。
4、副溶血性弧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海產品,如墨魚、黃花魚、帶魚、螃蟹、海鮮;其次是咸菜、熟肉類、禽肉、禽蛋類。一般發生5~11月。臨床癥狀多以劇烈腹痛開始,上腹部陣法性絞痛為其特點,繼之出現腹瀉,開始時是水樣便,或血水樣便,以后轉成膿血便、黏液血便或膿黏液便。
5、變形桿菌
引起中毒食品主要是動物性食品,特別是熟肉類,其次是豆制品和涼拌菜。多發生在5~10月。主要臨床表現是上腹部刀絞痛和急性腹瀉,伴有惡心、嘔吐、發冷、發熱、頭暈、頭痛、全身無力、肌肉酸痛。
6、蠟樣芽胞桿菌
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剩大米飯、米粉、甜釀酒、月餅等。以6~9月為多。臨床表現有嘔吐型和腹瀉型兩類。嘔吐型表現為惡心、嘔吐、并有頭暈、四肢無力、口干、寒顫、腹痛腹瀉少見,無體溫升高。腹瀉型表現為腹瀉、腹痛、水樣便,一般不發熱。
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
第一招:盡量食用新鮮食物,避免食用發霉、變質的食物。
第二招:生食蔬菜瓜果要洗凈,最好放置在流動的水流下清洗,食物制作和儲存要生熟分開。
第三招:食物要徹底加熱,使食物中心溫度達到70℃以上,在食用各種熟肉制品前應重新加熱并熱透;如果有未食用完(已經烹調熟)應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保持4℃以下。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熱,在食用各種熟肉制品前也要重新加熱并熱透。
第四招:在食用螺螄、貝殼、螃蟹等水產品時,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鹽淹后直接食用的方法是不安全的,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盡量避免生食的飲食方式。
第五招:要到正規超市貨市場購買食品、購買食品要注意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條件等食品標簽內容。不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物,若罐裝食物包裝鼓起或者變形,堅決不食用。
第六招:若外出用餐,應選擇有餐飲服務許可證的餐館,不到衛生狀況差的餐館和流動攤販處就餐。
第七招:注意飲用水衛生,飲用水煮沸后再飲用,不喝生水。
第八招:如果出現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病癥時,建議及時到腸道門診就醫,不要自行用抗生素及止瀉藥等藥物擅自處理。同時做好與其他人的隔離,消毒用過的餐具、便器等,避免傳染給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