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人民至上”體現出決勝脫貧攻堅的必要性,值此攻城拔寨的關鍵節點,用好“3+”模式,助力決勝收官之役。
人才“+”,為脫貧攻堅提供智力支撐。“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教育部指出,2020年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預計達874到萬人,疊加疫情影響,導致這屆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我們必須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思路,將每一次“危機”轉化為“契機”。利用“對口援助、智力幫扶”等模式,提高實績與基層服務年限在考核評價中的比重,將優秀畢業生人才資源向貧困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傾斜,鼓勵人才扎根基層干事創業。在緩解就業壓力的同時便于集眾智厚植人才沃土,優化貧困縣、貧困村的人才發展情況。堅持“人盡其才”的發展方向,對返鄉創業人才與項目加大扶持力度,培養“致富帶頭人”,充分發揮人才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示范引領作用。
產業“+”,為脫貧攻堅夯實物質基礎。“就業乃民生之本”,如何讓農村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脫貧,“授人以漁”是關鍵,惟有“秋收萬斛、倉廩充實”才能算得上“穩脫貧”“真脫貧”。堅持“實用”為首要原則、“因材施策”“因地制宜”為主要方法,拓寬貧困戶學習渠道,聘請農技人員對農戶就農業種養殖技術進行指導授課,做到“因材施教”,讓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至少一人擁有一技之長,實現“輸血”到“造血”的轉變。堅持走“農旅融合”的新路子,提升農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目前很多貧困村的集體經濟產業已初具規模,也在積極打造符合自身特色的生態觀光農業脫貧致富招牌,切實帶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充分利用“村集體經濟分紅”的方式,提振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讓更多的貧困群眾投入到產業發展中,實現“產業興,農民富”的終極目標。
服務“+”,為脫貧攻堅筑牢群眾根基。“善治必達情,達情必近人。”我們的幫扶干部、駐村第一書記要時刻心系于民,用心用情關懷弱勢群體,針對因病致貧、因殘致貧、空巢老人等貧困群體采用“應兜盡兜”原則,精準落實幫扶措施與幫扶力量,筑牢保障堤壩,織牢“兜底”網絡。重病戶實施“臨時醫療救助”政策;可積極為殘疾戶聯系用人單位,幫助其實現就業,從致貧根源上進行破解;定期對空巢老人及留守兒童進行談心談話,了解切實需求,并及時解決,逢年過節走訪慰問,從點滴小事增進干群魚水情。
脫貧攻堅必須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用“戰貧”實績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四川省武勝縣委組織部 朱美蘭)
來源: 中新網
此欄目已歸檔
歸檔時間:202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