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總述
一
高陵縣,屬西安市管轄,地處關中平原腹地,涇、渭河交匯區域,聞名天下的涇渭分明自然文化景觀位于境內。東迄臨潼區,南界灞橋、未央兩區,西和涇陽縣、渭城區相鄰,北與三原縣、閻良區毗連。縣境東西長20.5千米,南北寬19.4千米,總面積294平方千米,是陜西省面積最小的縣。包茂、京昆高速公路和210國道縱貫南北,西安至延安、侯馬至西安鐵路穿境而過,并設涇河火車站。縣西南境(涇河工業園)距西安行政中心15千米,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17千米,與西安鐵路北客站隔河相望。縣境自西北微向東南傾斜,海拔354—414米,相對高度差60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資源豐富;屬東亞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四季分明,日光充足,年溫差變化較大,自然災害較少,自然環境適宜人類居住,利于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高陵在周代為高陵邑,因邑南高臥奉正原,其狀如陵而得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置縣,至2010年,已經2360年,是全國建縣最早的縣份之一。1990年,縣轄3鎮7鄉,87個行政村。2001年6月,撤銷馬家灣鄉改為涇渭鎮。2002年,撤銷藥惠鄉、姬家鄉分別并入鹿苑鎮、涇渭鎮。至2010年,轄鹿苑、通遠、涇渭、耿鎮4鎮,榆楚、張卜、灣子、崇皇4鄉,設藥惠、姬家2個管委會,有88個行政村,740個村民小組,8個社區。1990年,全縣戶籍總人口215275人(其中農業人口198546人),人口密度732人/平方千米。2010年,全縣戶籍總人口294507人(其中農業人口208110人),比1990年增加了79232人,人口密度1002人/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從1990年的213370人增加到333477人。有回、蒙、壯、滿、苗、哈薩克、土家等20個少數民族,比1990年增加了14個,人口920人(回族人口最多),比1990年增加839人。
高陵,自古京畿之地,文脈興盛,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漢代有光祿大夫王尊、史家馮商、學者如淳;三國時期有國之良臣張既;晉代有中書令潘尼;唐代有元老重臣于志寧、名將李嗣業、中書令崔元暉、詩人韋應物;宋代有名將種師道;元代有學者楊恭懿;明代有理學名儒呂柟;民國有著名農業經濟學教授王德崇。中國革命時期有英烈劉天章、白文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各行各業先后涌現出許多優秀人物,他們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成績。張策在革命時期和建設時期為黨和國家做出了重要貢獻。高陵文化積淀深厚,文物古跡眾多。全縣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98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有7個項目列入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位于高陵縣、渭城區、涇陽縣交界處的漢景帝陽陵考古成果入選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楊官寨遺址列入200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灰堆坡明代石室墓被評為2008年全國重要考古發現。
1990—2010年的21年間,高陵縣圍繞國家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按照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的要求,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工業單一所有制結構向多種所有制結構轉變,商貿流通業向市場化轉變,千年古縣向城市新區轉變,縣域經濟綜合實力持續提高,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城鄉居民生活不斷改善。1990年,全縣生產總值2.4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1151元,工農業總產值4.12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04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929.9萬元。2000年,全縣生產總值9.5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108元,工農業總產值12.83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7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3547萬
元。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150.1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1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0.89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7.1億元,人均生產總值48737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70.0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5.2億元,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737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106元。三次產業結構比為8.1∶80.5∶11.4。連續四年躋身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十強縣,連續兩年跨入中國西部百強縣,連續六年獲西安市綜合目標考核優秀獎。2010年被評為全國最具發展潛力縣、中國西部最具投資潛力100縣。
二
計劃經濟時期,高陵農業較為發達,是著名的糧食高產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全縣重視農業,加大投入,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現代農業,堅持“優
糧、促果、擴菜、興牧、扶特”的農業發展思路,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1990年,全縣農業總產值3.02億元,農、林、牧、副、漁各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60.1%、0.32%、35.81%、3.63%、0.14%。至2010年,農業總產值20.44億元,比1990年增長5.77倍,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的比重分別為52.6%、0.34%、39.2%、0.42%、7.4%。農民人均純收入比1990年增加了6575元。種植業和畜牧業是農業的兩大支柱,高陵是陜西省糧食生產基地,省、市蛋、肉、奶生產基地。
高陵縣農業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1990年,全縣糧食總播種面積50.24萬畝,其中小麥24.52萬畝,玉米24.83萬畝,其他農作物0.89萬畝,總產16.96萬噸。每一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2200千克,人均占有糧食790千克。1994年,建成20萬畝“噸糧田”(小麥、玉米畝產合計1噸),畝均產量1012.9千克,成為西北地區第一個“噸糧縣”。2010年,糧食播種總面積44.07萬畝,其中小麥22.69萬畝,玉米20.95萬畝,其他作物0.43萬畝,總產量20.9萬噸。改革開放后,種植業內部結構調整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油料、蔬菜和瓜果等經濟作物。1990年,全縣主要經濟作物種植面積5.77萬畝,其中棉花4500畝,油料1.59萬畝,蔬菜3.73萬畝。為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積極實施專業化、規模化經營,發展設施種植,推動農副產品加工,向農業產業化邁進。至2010年,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面積3.5萬畝。建成高科技工廠化育苗中心,引進新品種50個;通過綠色農產品認證5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4個,5個農產品獲楊凌農高會后稷金像獎,16萬畝農產品基地獲省農業農村廳認證;蔬菜種植面積6.19萬畝,產量18.49萬噸;瓜類面積2392畝,產量1.08萬噸;水果面積3.13萬畝,產量5萬余噸。糧經比達到70∶30。有糧食加工企業(面粉廠)6家,國有及民營糧食收購企業17家,國家、省、市級龍頭企業6家。
高陵縣養殖業尤其是養雞業在陜西乃至全國有一定影響。農村富余糧食和剩余勞動力為養雞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現代化籠養雞技術的推廣,使養雞業達到一個新水平,形成以養雞為龍頭、多種畜禽飼養的畜牧業格局,并帶動了飼料工業發展。1990年,全縣養雞146萬只,年產蛋1.6萬噸,創歷史最高水平,被授予省級“籠養雞先進縣”稱號;養大家畜8085頭,年產牛肉424噸,年產牛奶3004噸;養豬3.86萬頭,年產豬肉2433噸;養羊3.85萬只,年產羊奶7215噸,年產羊肉535噸。之后,肉豬、奶牛、肉牛、奶山羊等家畜的養殖規模逐步發展壯大。2000年,全縣有飼料加工企業21家,主要生產雞、豬、牛、魚飼料及部分飼料原料、添加劑等6大類50多個品種,除滿足全縣畜牧業生產發展的需要,還遠銷寧夏、甘肅、山西、河南等地,產銷量達9.62萬噸,實現產值1.71億元,成為全省最大的飼料生產供應地。2002年,康達爾、漢寶公司躋身全國飼料生產企業100
強。至2010年,全縣有規模化奶牛場17家、豬場236家;雞、豬、牛、羊存欄分別為145萬只、11.99萬頭、1.39萬頭、5.73萬只,為社會年提供肉類1.41萬噸、禽蛋1.47萬噸、奶類6.32萬噸。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9.2%,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高陵縣農業的持續穩步發展,有賴于良好的水利設施和健全的農業服務體系。1990—2010年,全縣加強以修渠、打井、建抽水站為主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涇惠干、支、斗渠達到526千米,分引渠達到2000余千米;機井保有量達到3915眼;各類抽水站
11個;節水灌溉總投資2961.45萬元。實施涇、渭河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至2010年,有堤防3處,河道整治工程10處。不斷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技、農資、農經、植保、銷售等服務水平,為農業發展提供支撐。
三
高陵曾被稱為“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相對農業而言,工業基礎薄弱。面對縣屬工業企業規模小、結構單一、效益不高、缺乏競爭力的狀況,以及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起步晚、發展緩慢的實際,高陵縣積極引導縣屬企業轉換經營機制,
提升質量和效益,制定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企業的系列政策,激發非公經濟活力,全力建設涇河工業園,走新型工業化之路。至2010年,登記注冊企業984家,注冊資金70.85億元,個體戶5780戶,注冊資金2.31億元。
1990年,有省屬工業企業2家,縣辦工業企業38家,鄉鎮辦工業企業37家,工業門類有食品、飲料、奶粉、機械、造紙、紙箱等加工制造業,工業總產值1.09億元。各類登記注冊企業444戶,注冊資金9920萬元,從業人員1.29萬人。1992年6月,高陵縣第一家合資聯營企業——深圳康達爾(高陵)飼料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縣紙模公司建成投產,并成為稅收大戶。1995年,縣屬工業總產值3.64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6.91億元,上繳稅金955萬元。2000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8.14億元。鹽漬姬菇、玻璃瓶、香油、脫水蔬菜等18種產品被評為西安市優秀產品。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縣屬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無法在競爭性領域抗衡,根據省市有關規定,采取租賃、承包、出售等形式對縣日用工藝品制造廠、縣木器廠、縣塑料廠、縣服裝廠、縣針織廠、縣建材廠等10家縣屬企業進行了改制,至2000年,縣屬各類企業改制面達到98%以上。
涇河工業園規劃建設標志著全縣工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1988年,西安市決定在涇、渭河北岸建設西安涇河工業區,但由于經濟體制等諸多因素制約,未能進入實質性開發建設。1996年,高陵縣根據涇渭三角洲區域的區位、交通、電力、資源等十大優勢,決定啟動建設涇河工業園,并以高發〔1996〕42號文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對外開放,擴大招商引資,全力建設涇河工業園的優惠政策,聚全縣之力發展現代工業。至2000年,園區入區項目67個,其中過億元的項目8個,過千萬元項目37個,投產的19個項目實現工業總產值1.59億元,上繳稅金1370萬元。200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完成23.12億元,工業增加值8.46億元。至2010年,涇河工業園引進項目405個,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149個,過千萬元項目238個,在建和建成企業378家;273家建成投產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70億元,技工貿總收入352億元,上繳稅金8.8億元。全縣工業總產值419.9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02.98億元。工業增加值111.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5.42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89家。規模以上企業主要產品產量:貨車12.56萬輛,中成藥211.19噸,小麥粉10.31萬噸,植物油337噸,餅干1499噸,飼料27.43萬噸,
化學藥品原藥34.3噸,化學藥品農藥760.91噸,粗鋼2.37萬噸,金屬冶煉設備1.17萬噸,金屬軋制設備3191噸,金屬切削機床257臺,人造板36.9萬平方米。工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
四
高陵縣建縣歷史悠久,但城鎮規模小,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1990—2010年,按照“擴容、美化、改造、提升”的原則,實施縣城改造,加強村鎮建設;聚力建設涇渭工業城,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不斷完善城鄉基礎設施,重視環境保護。縣城建成區面積由1990年的1.69平方千米擴展到8平方千米,涇渭工業城建成區面積達到30多平方千米,鄉鎮建設邁上新臺階,城鎮化率不斷提高。
1990年初,縣城有街道15條,總長9千米。至2000年,先后翻新改造西韓街、東方紅西路、中街、西環城路等縣城主干道,縣城面積擴大到3平方千米。2001年起,又先后改建新建迎賓路、東方紅東路、南新街、鹿鳴路、鹿歌路、鹿祥路、鹿景路、鹿嶺
路、昭慧路、東二環路、鹿苑大道、上林一路、上林二路等市政道路,城市面積擴大,功能提高。至2010年,累計改建新建市政道路32條,總長22.35千米,其中改建14條,新建18條。累計改造和新建地下排水管道32條。其中磚砌7條,水泥管21條,鋼筋砼管4條;東西走向18條,南北走向14條。城區主要街道安裝噴繪公益廣告燈牌21處,景觀燈599套,霓虹燈彩橋9座,標志燈塔2座。城區道路照明率達100%,路燈點亮率達到98%
以上。建成主題公園2個,綜合性公園1個,廣場和小綠地15個,總面積20.54萬平方米。縣城綠地率31.18%,綠化覆蓋率36.21%,人均公共綠地面積7.83平方米。先后被評為省級和國家級衛生縣城。
供電、供水、供氣、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服務網絡進一步健全。1990年,全縣有高陵110千伏變電站和姬家35千伏變電站,變出線分別為8條和4條。2010年,有變電站9座,其中姬家、崇皇、涇渭中、涇渭西、涇渭東、涇河南變電站為涇河工業園區供電。全縣用電客戶總數5.17萬戶,全年用電57000萬千瓦時,其中工業用電35832萬千瓦時。1990年,縣城供水有DN75-DN300主管道21條,全長7.78千米,供水管網總長21千米,日供水量2200立方米,服務城區人口9700多人。2009年,城區正式通黑河水,日供水能力7500立方米,服務人口近5萬人。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1990年起,先后實施“甘露工程”“防氟改水工程”“國家農村人飲解困工程”等,建成一批集中供水工程。至2005年,累計修建各類供水設施48處,鋪設輸水管道260多千米,解決了農村7.8萬人的飲水問題。2010年,全縣自來水受益村達到70多個,受益人口16.92萬人。涇河工業園先后建成涇渭水廠、涇渭苑水廠、經發水廠,日供水量7萬余立方米,服務園區企業和居民。天然氣工程始建于2001年,至2010年,全縣鋪設天然氣管網總長22.39千米,用戶2.78萬戶。集中供熱工程始建于2004年,至2010年,先后建成涇渭、鹿城兩個供熱站,共鋪設供熱主管道30.99千米,供熱面積達500多萬平方米。
堅持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提高人居質量,促進可持續發展。2008年,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拆改燃煤鍋爐8臺。2009年,開展以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為重點的生態鄉鎮和生態村創建活動,10個鄉鎮、管委會全部通過市級環境優美鄉鎮驗收,其中4個通過省級生態鄉鎮驗收。中化近代3×10蒸噸燃煤鍋爐脫硫工程竣工并通過市級驗收。對施工工地、磚窯、小白灰加工點、水泥粉磨站進行檢查80多次,查處違規違法企業23家并依法處理。2010年,拆改燃煤鍋爐73臺,拆除高污染土爐8座。全縣有垃圾處理場1個,縣城和涇河工業園各有污水處理廠1座。通遠鎮污水處理站建成,涇河工業園南區截污工程開工建設。全年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污染物排放量較2000年大幅下降。
大力發展交通運輸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1990年,西延鐵路、侯西鐵路、西三一級公路、西韓公路穿過縣境,以縣城為中心有高(陵)三(原)、高(陵)永(樂)、高(陵)茹(家)、高(陵)油(槐)等縣級公路。2000年,全縣公路總里程327.5千米。至2010年,縣境內公路通車里程838.75千米,其中國道3條(高速2條)共39.85千米,縣道7條共80.6千米,鄉道10條共112.51千米,村道582條共605.79千米。有公路橋梁7座。涇河工業園建成城市道路40條,總長98.42千米。形成以國道為骨干,縣道為支脈,鄉村道路為連線的公路網絡,在全省率先實現了“村村雙通”。客運、貨運便捷通暢。1990年,客運量78萬人次,周轉量2300萬人千米;貨運量2萬噸,周轉量151萬噸千米。2010年,全縣有公交、客運線路19條,輻射縣城所有鄉鎮及西安、咸陽、渭南市區。有出租車公司3家,出租車260輛。貨運公司9家,危險品貨運公司2家,物流公司1家,貨車2015輛。客運量353.42萬人次,周轉量7430.9萬人千米;貨運量2210.98萬噸,周轉量74500.98萬噸千米。
五
高陵縣日趨強大的工業,帶動了金融保險、郵政電信、商貿流通、建筑房產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1990年,全縣有金融機構5家,年末各項存款余額1.19億元,貸款余額1.95億元;有保險機構1家,保費收入175萬元,理賠支出73.7萬元。至2010年,全縣有金融機構8家,年末各項存款余額79.16億元,貸款余額17.26億元;有保險機構2家,保費收入1.38億元,理賠支出1134萬元。金融保險業有力支持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1990年,全縣有電話用戶363戶,其中城鎮229戶,農村134戶。郵路12條,單程53千米;辦理郵函90萬件,報刊發行量20.39萬份。1995年,郵電局BP機用戶820戶,固話1556戶,報刊發行量124.94萬份。2000年,郵電通信業務總量2058萬元;固話用戶1.57萬戶,其中城鎮6527戶,農村9177戶;報刊發行量138.7萬份,其中報紙123.2萬份,雜志15.5萬份。2010年,固定電話業務總量1513.35萬元;住宅電話用戶3.2萬戶,公用電話420部,專線用戶122戶;數字數據用戶(ADSL)1.97萬戶。移動電話業務收入1.23億元,移動電話用戶26.29萬戶。
1990年,全縣有各類商業網點1693家,從業人員4112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93萬元;集貿市場7個,年成交額3610.5萬元。隨著專業與綜合市場相結合、批發與零售相結合的商貿網絡的形成,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物資貨源充足,日用生活品流通渠道通暢。至2000年,全縣批發、零售、餐飲業單位及網點發展到3307個,從業人員1.04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億元。集貿市場12個,年成交額4150萬元。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到4.56億元。商業、供銷、物資、糧食、煙草等國有合作商貿流通企業主渠道作用得到發揮,市場活躍,銷售擴大,企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至2010年,全縣批發、零售、餐飲業單位及網點4025個,從業人員9806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2億元。
1990年,全縣有各類建筑企業453家,從業人員1.08萬人;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01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8.95萬平方米,總產值2316萬元。2010年,資質以上建筑企業總產值37.47億元,其中建筑工程產值34.82億元,安裝工程產值2.65億元;竣工產值22.54億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72.75萬平方米。全縣建筑業實現增加值9.09億元。
六
高陵縣經濟綜合實力的進一步增強,促進了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教育事業。以普及六年、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標準化建設為目標,加強校舍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合格人才。1990年,全縣有各類學校119所,其中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15所,小學95所,幼兒園1所(未統計村辦及民辦幼兒園,小學大多設有學前班);職業中學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職工學校3所。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中,全縣累計投資1220萬元,用于校舍建設和教育設施配套;新建校舍3.15萬平方米,維修校舍1.01萬平方米,按二類標準配齊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電教器材及校部室設施。1994年,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被省政府評為“兩基”達標縣。1996年,被評為陜西省幼兒教育先進縣。至2010年,高陵一中、三中先后晉升為省級標準化高中。全縣有各類學校197所,其中高級中學2所,初級中學13所,職業中學(職教中心)1所,小學86所,在校學生30866人,教職工2801人。幼兒園90所,其中公、民辦各45所,在園幼兒7355人,教職工785人。技工學校、教師進修學校各1所,駐地中小學3所。學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生入學鞏固率99.11%,高中生入學鞏固率90.77%。大學學歷(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大專生)萬人擁有數由2000年的150人增加到1004人。
科技事業。1990年,全縣有各類科研團體10個,專業技術人員2154人,其中中高級職稱574人;各級投入科技項目費406萬元。2000年,全縣科技人員3372人;各級投入科技項目費905萬元。2006年,有各類科研團體25個,專業技術人員3722人,其中高級職稱96人。至2010年,全縣有各類科研團體30個,專業技術人員4710人,其中高級職稱151人;各級投入科技項目費累計達到3.65億元;累計獲國家專利28項;累計爭取國家科
技計劃項目18個、省級11個、市級63個;累計實施縣級科技計劃項目46個。高陵縣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先進單位、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
文化體育事業。1990年,有縣電影院、文化館、圖書館、工人俱樂部、劇院、劇團和鄉鎮文化站等文化場館。高陵縣調頻廣播電臺開播,鄉鎮10個有線廣播放大站改為無線調頻接收站。2008年,全縣有不可移動文物點198處,其中古遺址75處,古墓葬109處,古建筑5處,石刻等9處。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發展群眾性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2006—2009年,全縣88個行政村設有體育指導點。鹿苑鎮、通遠鎮分別被命名為全國、全省體育先進鄉鎮,何村、火箭、東樊、田家等12個村先后被命名為市級老年人體育活動示范村。至2010年,組建文學、書法、美術、攝影等7個藝術協會和3個藝術館院,113個戲曲自樂班,150個廣場舞團隊。各類體育組織達到67個,體育場地總面積30.29萬平方米。有大型綜合體育運動中心4個,標準化籃球場103個,標準化游泳館1個。高陵縣被評為陜西省文化先進縣、陜西省群眾體育先進縣。
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1990年,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144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3個,衛生防疫站1個,鄉鎮衛生院10個,村衛生所80個,企事業單位衛生室8個,個體診所和社會辦醫42個。設病床298張。縣醫療衛生系統有工作人員47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418人,非專業技術人員58人。2010年,全縣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07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衛生監督、疾病防控等機構4個,鄉鎮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143個,個體
診所31個,社會辦醫14個,駐地醫院2個。縣醫療衛生系統有專業技術人員701人,村衛生室、個體診所等有衛生技術人員530人,駐地醫院有專業技術人員267人。設病床數949張。縣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先后晉升為二級甲等醫院。執行計劃生育國策,穩定人口增長。1991年,計劃生育率78.2%,人口自然增長率9.33‰。1995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3.49‰,自然增長率8.25‰。2000年,計劃生育率97.37%,人口出生率10.23‰,自然增長率5‰。隨著對計劃生育戶的養老、醫療、脫貧致富、子女教育等優惠政策的落實,人們的生育觀念逐步發生轉變,人口自然增長呈穩定狀態。2010年,計劃生育率98.9%,人口自然增長率4.27‰。高陵縣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社會保障事業。2010年,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3.57萬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企業由1990年的58家發展到210家;機關、事業單位參保155家,參保人數9361人。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002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9967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參合率99.54%。城鄉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顯著改善。1990年,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單位職工年平均工資分別為1561.24元和1082.1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0.48元,人均住房面積21.12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526萬元。2000年,全縣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49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19.49元,農村人均住房面積34.28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6.93億元。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377元,人均住房面積37.94平方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106元,人均住房面積53.49平方米。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7.04億元。
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經過高陵全體人民的努力奮斗,實現了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質的飛躍。2015年8月4日,高陵縣撤縣設區揭牌儀式隆重舉行,宣告西安市高陵區正式成立,也標志著高陵經濟社會發展有了新的目標定位。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在新的歷史時期,高陵區決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城鄉融合,加快城市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新時代創造高陵發展新輝煌,在新時代譜寫高陵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