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婚嫁禮俗
古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禮程序嚴格遵照納采(媒人向女方提親)、問名(向女方索取姓名和生辰八字)、納吉(男方向女方送訂婚禮物)、納征(男方向女方送嫁娶禮物)、請期(男方向女方通知結婚日期)、親迎(男方迎娶新娘)等六禮規范。允許納妾,提倡女子守節。寡婦改嫁,晚上出門,被賣者居多,自找者為少。其婚嫁禮俗各異。
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變化,婚嫁禮俗也隨之發生變化。民國時期,問名合八字的習俗已被淡化,窮困人家的婚姻大多不重視此項程序。亦有自由戀愛,自由結婚的,但多在上流社會。
新中國成立后,實行自由戀愛,自主婚姻,禁止納妾和干涉寡婦再嫁,傳統婚嫁禮俗發生很大變化。有自由戀愛、文明結婚的。即不要彩禮,不行嫁娶,領取結婚證后,出外旅游或以隆重形式薄席宴待親朋好友。但農村仍基本沿襲舊的婚嫁禮俗。
尋親 又名瞅對象。即由男女雙方父母托媒或媒人自行上門提親,經雙方相互了解對方家庭地位、經濟狀況、子女人品后,才安排兒女“見面”,再行詢問了解,觀其相貌,隨后邀集主要親屬去男方看家。父母、子女均取得同意,并商定聘禮后,共同確定“訂婚”日期。
訂婚 訂婚當日,男方或在家或在城鎮,要盛宴約請親朋前來祝賀。男方重要親屬還要向女方贈送“見面禮”,或一身衣服,或一節布料,或數十、百元不等。宴罷,交送聘禮,少則三、四百,多則六、七百元。此后,遂被雙方親朋視為合理的婚姻對象。
結婚 首先由媒人同雙方商定結婚日期和陪嫁彩禮。彩禮有錢有物。物有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電視機等;錢多少不定,或三、四百,或七、八百元。婚期商定之后,男女青年即去婚姻登記機關領取結婚證。隨后,男方忙于購置家具,收拾洞房,女方忙于備辦嫁妝,美化儀容。為使出嫁榮耀于人,女方還要舉行添箱儀式,俗稱“看飯”。親友給女兒添置嫁妝,主人盛情款待親友。迎娶當日,男方親友要前來祝賀,女方親友要送女兒完婚,主人要設宴款待。迎親的運輸工具,50年代多為馬拉車,60年代多為自行車,70年代多為汽車和機動車,80年代多為小轎車和大轎車。女婿必須隨車隊前往迎親。女兒的嫁妝也要隨車隊送來,以示富有。迎娶的車隊返還后,先舉行隆重的結婚儀式:宣讀結婚證、拜高堂、謝親友、夫妻互拜。禮畢,新郎、新娘分別由各自的親友簇擁,搶入洞房。隨后,主人宴待親友和鄉鄰。80年代后期,一些有錢有權的人,競相帶頭,互相攀比,使奢炫的風氣愈演愈烈。陪嫁什物、迎親車隊、待客規模、酒菜質量不斷向豪華型、高檔化發展,并借以收禮殮財。陪嫁什物有大彩電、電冰箱等;迎親車隊有高檔小汽車,多達十數輛;待客規模多至四十席;飯菜質量有雞、鴨、魚肉、野味、海鮮。已給相當一部分經濟不太寬裕的群眾帶來了極大的煩惱和負擔,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非議。
喪葬禮俗
本縣喪葬禮俗基本沿襲古制。縣人崇尚厚養薄葬,不示鋪張。死葬日期多為三日,以土墓為主。墓有單葬墓和合葬墓,以單葬墓居多。其喪禮程序大體如下:
入殮 入殮分小殮和大殮。小殮是在老人氣絕之時為其理發,凈身、整容,穿好衣服,燒倒頭紙,然后移尸于靈床上,以帕巾掩面。小殮之后,即恭請鄉鄰協辦喪事,告知親友前來探喪。大殮是在親友到齊之后,移尸骨入棺,或口中含錢,或手提干糧。入棺時,親友撫棺俱哭,與遺體告別。此后是為成服。
祭奠 此前,在門首出高紙招亡靈回家受奠,出服牌告知親友、鄉鄰死者的生卒年月,成服、祭奠出葬日期;在棺前置靈堂,親友的花圈擺在靈堂旁。祭奠開始,首先由男孝子到祖先墓前燒紙,恭請其亡靈回家同享祭奠。隨后,子孫、親友、鄉鄰在哀樂聲中按大小、親疏依次祭奠。子孫、親友多為單人奠,鄉鄰為集體奠。祭奠開始至出葬,要于靈堂前為死者朝夕上食。
出葬 出葬時,首先由男孝偕哀樂隊繞村一周,以示出葬,鄉鄰聞此,即前來送葬。然后移棺于棺罩內,由長子或長孫摔紙盆送葬。男孝扯纖,女孝扶柩,鄉鄰抬棺,親友隨后,在哀樂聲中哭送墓地掩埋。最后回家宴待親友、鄉鄰。
守服 服期三年。葬后每七天一奠,連續七次,謂之七盡。百日及每年卒日再奠。先年為頭周年,次年為二周年。三周年是祭奠活動中最隆重、最盛大的一次,其禮俗與祭奠相同。奠畢,除服。守服期間,最早在“百日”前,子孫不能嫁娶。新中國成立后80年代后期,厚葬之風如同婚嫁奢華之風一樣,相互攀比,愈演愈烈。一些有錢有權的人家,耍闊氣,講排場,請鼓樂,擺床子,做道場,放電影,演大戲,盛宴廣待親友、鄉鄰,并以此斂財。一些平日不善待老人的人也以此爭榮,亦受到社會輿論的普遍非議。
青年男女、少年兒童的喪葬不從此禮俗。
生日禮俗
女人生小孩俗稱“坐月子”。孩子降生后,給產房門簾上系一小紅布條,意為告誡閑雜人不得隨便入內。丈夫去祖墳燒紙,告知先人家中添口,第二天女婿帶上四色禮去岳父家報喜。娘家人得知,即帶補養食品前來看望女兒。至親知道后,也同樣帶食品看望,俗叫“看月婆”。嬰兒出生三十天,家人要設宴招待親朋鄉友,俗稱“做滿月”。生男孩在三十一天做滿月,生女孩在二十九天做滿月,俗有“男要長,女要爽”之說。做滿月時,親朋多帶布料、衣物、鞋帽和食品等前往慶賀,同時給嬰兒贈壓歲錢,俗稱“掛串串”。娘家禮物為重,除家禮外,講究給嬰兒送單、夾、棉四季衣裳和鞋襪童帽。民國時期,有送長命鎖、項圈、手鐲等銀貨。現時送兒童睡床、玩具、小童車等。主人設宴招待。滿月后,產婦抱嬰兒去娘家住幾天,叫“挪窩”。小兒長到周歲,一般家庭要給孩子做歲,設宴招待親朋。舊時,還要舉行“抓周”。即放置各種東西,讓小孩任意抓取以觀其志向。現在,多數家庭在這天給孩子照周歲像留念。
小孩、大人過生日,一般比較簡樸。小孩過生日,家長只是給煮個雞蛋吃;大人過生日,家人只是給吃頓面條,故縣俗有“小孩生日一個蛋,大人生日一碗面”之說。
老年人過生日稱“做壽”。老人花甲之年,兒女們開始為老人祝壽,以示敬老。有錢有勢的人“做壽”,下請帖,備酒席,大操大辦。一為揚名顯貴,一為斂收錢財。一般尋常百姓為老人做壽,只是小宴招待一下近親或在生日時吃碗長壽面了事。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壽宴普遍比較豐盛。一般早飯講究吃長壽面,午飯酒宴招待。晚輩要向老人敬酒,平輩互相祝福。逢十大壽時,有邀請自樂班唱戲、演電影、放錄像或拍壽照留念。
建房禮俗
舊時建房要請風水先生看莊基,然后擇吉動土。新房上梁之日,親友送紅綢、鞭炮、酒肉、菜蔬等禮品前來“醮梁”,鄉鄰主動前來幫忙。上梁時先祭神靈,給梁正中掛紅布,上書“吉星高照”、或“紫氣東來”、或“上梁大吉”等橫額。上梁畢,主人設酒宴招待親朋鄉鄰。新中國成立后,看“風水”、祭神靈的封建迷信習俗已廢,但親友祝賀,鄉鄰幫忙的習俗依然存在。
交往禮俗
舊時,縣人社會交往主要在家族、親屬及鄰里范圍內進行。清末以前,人與人的關系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尊卑長幼,男女之間,界限分明,禮度森嚴。其時,尊卑相見,須行大禮;長幼相會,定得請安;男子遠歸,須先見高堂;媳婦省親,須跪拜公婆;一般人遇面,須作揖問候。民國以來,跪拜禮逐漸被鞠躬、握手禮代替。親戚交往分遠近,視舅家為上司衙門,姑舅親為金刀割不斷的至親,縣民諺有:“姑舅親,心連心,打斷骨頭連著筋”之說。親戚相互往來一般保持在三代間,以后逐漸淡漠直至斷親,俗有“姑死啦,舅埋啦,老表手里不來啦”之說。交往中,客人來家,主人笑臉相迎,讓至家中,敬煙沏茶。吃飯先讓客人,長者就座上席。客人告辭,送于門外。親友若遇天災人禍,知后一定得前往探視或資助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