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古戲樓 明至民國時期,縣內主要有城隍廟戲樓、呂祖廟戲樓、西寺戲樓、張橋戲樓、大寨戲樓、小寨東寺廟戲樓、嘴頭關帝廟戲樓、南郭關帝廟戲樓、黨家關帝廟戲樓、釣魚寨關帝廟戲樓、西營戲樓、崇皇寺戲樓、仁村戲樓等。唯城隍廟戲樓高大宏偉,5間琉璃瓦房,臺上大紅明柱8根,臺下20根,木板鋪臺,富麗堂皇。西寺戲樓收音效果好。其它戲樓大多簡陋,黃土墊臺,上蓋簡易瓦房。因年久失修,全部毀壞。
民眾教育館 建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館址在縣門街路北(今廣播站處)。愛國將領楊虎城題寫館名。張建民為首任館長。內設文教、輔導、總務3部。是民眾集會、文化體育、圖書閱覽的活動場所。民國時期,在此舉辦話劇、歌詠、演講和球類比賽。三十八年(1949)四月高陵在新中國成立后,改作它用。
鹽店巷簡易劇場 建于民國二十九年(1940)。由劉子先、魏含章、劉儀初等人倡議,籌資修建。隨后,有幾家茶房聯合搭建固定席棚為池,設木排座椅賣茶。戲曲班社在此售票演出。新中國成立后,大型集會和文藝演出活動也常在此處舉行。1963年,高陵人民劇院建起后,由草市大隊占作它用。
縣文化館 1950年5月成立時,館址在縣城南街(今縣人民劇院處),設備簡陋,僅有10多間舊瓦房。工作人員2人。有圖書閱覽室、文娛活動室、文物收藏室等。1963年,遷至南街南端路東。新建磚木結構瓦房22間。翌年,修建宣傳閱覽櫥窗10個?!拔幕蟾锩背?更名“毛澤東思想宣傳站”。1970年,恢復原名。設圖書閱覽、美術攝影、音樂創作等組。1980年,辦公大樓落成。是年,成立“高陵縣圖書館”,與文化館一套人馬,兩個牌子。1982年4月,高陵縣文物保護辦公室成立,配備專職干部管理。1989年,館長1人,職工29人。內設文學創作、音樂戲劇、書法美術、圖書閱覽、文物收藏等專門工作機構。
縣人民劇院 1962年,由主管文教的副縣長桑維藩領導籌建,院址在縣城南街,占地2540平方米,資金初由高陵劇團和社會集資解決。西安市第三建筑公司工程師魏仁鳳負責設計監修,縣建筑隊承包修建。主體工程完成后,因資金不足而停建。1965年,由咸陽地區撥款,馬耀先、費炳文等負責增建前樓和后臺化妝室等??偨ㄖ娣e1270平方米,磚木結構。1966年,由北京購回鐵架座椅1200張。1969年冬完成安裝。1989年,劇院有管理人員5名,屬全民事業單位。
縣電影院 1973年初,由縣計委負責籌建。院址在東方紅東路西段,坐南向北,占地3600平方米。縣紀委干部李云龍設計,縣建筑公司承攬施工,磚混結構。是年秋,陰雨過多,造成舞臺前梁扭曲,立柱傾斜、圍墻裂縫而停建。1977年11月重新設計加固。1979年12月交付使用。總建筑面積1734平方米。安裝鐵架座椅1260張。配備35毫米提包機兩部,35毫米松花江5502型雙座機1套,16毫米氙燈放映雙機1套,南京產750千瓦發電機1臺及幻燈機、單放機等??煞庞硨掋y幕和立體電影。1989年,有職工14人,屬事業單位,企業管理。
工人俱樂部 位于縣城南新街中段路西。1983年,交付使用。建筑面積550平方米,內設籃球場、娛樂室、圖書閱覽室。備有籃球、象棋、乒乓球、羽毛球等,藏書2000余冊。1986~1989年,俱樂部先后組織職工開展籃球賽、革命歌曲演唱賽,并舉辦舞蹈晚會、戲曲納涼晚會。春節期間,常舉辦燈謎晚會,活躍職工文化生活。1989年,有管理人員3人。
鄉鎮文化站 1984年后,全縣10個鄉鎮相繼建立文化站,配備專職人員負責管理。內設圖書閱覽室.電視錄像室,備有象棋、乒乓球、羽毛球、康樂球等文體活動器材。不定期舉辦舞蹈音樂晚會,活躍農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