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組織機構
民國二十五年(1936),全面抗日戰爭前夕,陜西省成立民眾防空協會,對西安市民、學生、機關團體進行防空教育。高陵成立防空協會高陵支會,但未開展工作。二十六年(1937)陜西省成立防空司令部,高陵縣設防空監視哨。監視哨有成員3人,主要任務是監視日機活動,借長途電話隨時向省防空司令部報告情況,并利用縣城鐘鼓樓大鐵鐘向縣城報警。
新中國成立后,1969年3月,中蘇發生珍寶島事件后,中央發出:“要準備打仗”的號召。10月,成立縣人民防空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人民武裝部內,設主任1人,由武裝部副部長兼任,副主任2人。下設三個工作組,分別負責防空、訓練、后勤等工作。1970年,人防辦公室改稱戰備辦公室。是年,縣成立各種群眾性戰備防空組織,以備在遭受空襲后,能迅速作出反應,恢復秩序,保障生產生活正常進行。有交通運輸組39人(其中汽車組7人,拖車組26人,馬車組6人),治安保衛組29人,消防滅火組25人,戰地救護組41人,搶修組31人,通訊報警組52人,燈火管制勤務組18人。聽候調用。1972年,戰備辦公室更名為戰備人防辦公室。1973年6月,戰備人防辦公室遷至縣革委會,屬革委會常設機構,與武裝部業務分開。1978年撤銷戰備人防辦公室。
第二節 防空設施
防空洞民國二十八年(1939)九月一日晨,日本飛機8架,轟炸縣城。此后,人們開始重視防空。縣城各家各戶自動在城墻根底、空院落挖掘防空洞。抗戰期間,每當日機轟炸西安,飛經高陵上空時,城內居民聽到警報鐘聲,迅速進洞躲避或向城外田野疏散。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高陵縣政府,為了反共需要,由縣城東門里南向至今廣播電視大樓附近修筑防空洞一條,后閑置封閉。
新中國成立后,1969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全縣迅速掀起挖掘防空洞熱潮。機關、商店、工廠、學校紛紛選擇適當地點,自行開挖。初為土洞,以后逐漸用磚砌成半永久性或永久性防空洞。據統計,全縣50多個單位共挖各種防空洞59條,總長度1774.7米,總面積1926.77平方米,地下室部分466.05平方米,可容納1938人。涇、渭河沿岸及崖畔居民有窯洞1647孔,可容納54812人,其中永久性覆蓋層在5米以上的1475孔;半永久性覆蓋層5米以下的170孔。
報警器
民國時期,防空報警主要靠鐘、鼓、銅鑼等傳遞信息。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保證戰時能及時、迅速、準確、可靠地作出報警反應,1970年,對全縣通訊干線進行了整修,增埋了地下電纜,戶戶安裝有線廣播。在利用電信、廣播線路設備的同時,分別在縣郵電局、廣播站、城關棉絨廠安裝了三套新研制的警報信號裝置。各級行政、事業、企業單位,加強電話值班,如遇緊急情況,可在很短時間內發出報警信號,做到家喻戶曉。
第三節 戰備演習及教育
戰備演習與“三防”教育是人民防空工作的內容。1969年12月,為了戰時瓦解敵人,縣舉辦了前線勸降喊話訓練班,學校把勸降喊話作為外語教材講授,培養了一批能用外語進行勸降喊話的人員。
1970年初,為了訓練民兵戰時維護交通、保衛大橋的本領,縣組建了武裝民兵連,駐守耿鎮渭河大橋。是年,組織干部、民兵去咸陽--西安等地進行野營拉練,參觀學習咸陽機場反空降演習活動。
1971年,組織武裝基干民兵連,配合解放軍某部在渭河司馬窩處,進行了一次渡河演習。此后,去三原安樂村參加防空演習。是年,又在縣城體育場進行兩次(每次約有2000人)對空射擊演習。9月,組織有兩萬人參加的師團(地、縣)兩級反空降指揮與通訊聯絡演習。1972年,組織了一次打坦克演習。縣上還先后利用放電影、辦廣播講座、印發宣傳材料、舉辦圖片、模型展覽等方式,在全縣10個公社、街道、工廠、學校進行“三防”(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宣傳活動,使5萬多人接受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