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計劃管理
本縣按照國家勞動計劃和政策,對勞動實行集中統一管理。其編制定員、勞動定額和工資基金總額,均納入國家計劃。任何單位和部門均無權私自決定增加職工和工資。對縣辦企業長年性生產崗位上使用的臨時工,亦納入國家計劃內,不在計劃外招收,統一由縣勞動部門管理。固定工是勞動部門按照國家計委下達的招工指標、對象、條件、范圍、文化程度、健康狀況等項規定,履行招考法定程序進行錄用。臨時工分計劃內和計劃外,計劃內的臨時工是按照國家計劃經縣計委、勞動部門審批錄用;計劃外的臨時工,由用人單位自行決定。工資基金主要是銀行系統管理。1960年,由人民銀行高陵縣支行管理,1973年,全縣貫徹執行國務院頒發的《工資基金暫行管理辦法》,改由縣工商銀行管理,并印制有《工資基金手冊》,管理規定:一是各單位一切工資支付,必須全部通過銀行,不得坐支,不得以任何形式逃避工資監督;二是各單位職工人數和工資數額如有變動,應持有關部門批準文件,到銀行辦理調整手續,否則,銀行不予支付;三是各單位應按規定日期發放工資,不得隨意提取發放,以增強計劃性,發揮工資基金的經濟杠桿作用,保持工資基金和消費基金合理增長的比例關系。
勞動調配
工人調動,屬計劃性的,按工作需要,由勞動部門協商調配;屬照顧性的,由個人提出申請,勞動部門據實際情況給予解決,原則是夫妻長期分居兩地,生活確有困難,或獨生子女,或父母年老多病,身邊無人而需要照顧者。1979年前,工人調配由勞動部門協調解決。改革開放后,調入調出單位同意后,由勞動部門予以辦理手續。1984~1985年,全縣共辦理職工調動176人,其中調入109人,調出67人。
1971年,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革臨時工、輪換工制度的規定”,將504名臨時工中符合條件的176人轉為固定工。1981年,對1972年參加工作的亦工亦農,將符合條件的120人,轉為固定工。1978~1989年,按政策規定,縣勞動部門辦理了464名退休、退職職工子女的安置。
教育與培訓
思想政治教育 建國初,緊密結合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及抗美援朝等,在廣大職工中深入開展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教育活動。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結合形勢,進行了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等教育。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中,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近代史、中國革命史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建國等教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為消除“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對職工群眾的消極影響,對廣大職工進行撥亂反正的思想政治教育。1983年,黨中央批轉了《國營企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綱要(試行)》以來,系統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重點是“五講四美三熱愛”和職業道德教育,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創建“文明單位”、“文明班組”和“先進個人”活動。
文化技術教育 建國初,全縣進行掃盲教育。1960年,縣職工業余學校成立,組織工廠工人、商店店員學習政治文化。1962年,職工業余學校停辦。1981年,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職工教育工作的決定》要求,縣成立“工農教育委員會”,為彌補“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青年職工文化、技術素質差的狀況,以青年職工為主要對象,開展補學文化、補學技術的“雙補”教育和全員培訓。1982年,對1482人進行了文化補課,960人結業合格,合格率為65.1%;對1028人進行了初級技術補課,728人結業合格,合格率為70.8%。1985年,培訓職工598人,畢(結)業100人。1986年,對624人分別進行了高級技術、中級技術、初級技術、崗位職務等培訓,其中92人結業合格。同時,1209人參加了成人教育,畢(結)業人數為255人,其中,大專以上25人、中專14人、高中43人、初中26人,技術干部業務進修54人,工人技術培訓93人。1987~1989年,全縣各系統、部門共舉辦崗位培訓班100多期,培訓職工20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職工隊伍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
安全教育 本縣根據國家勞動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技術教育的決定”,推行三級教育(入廠教育、車間教育、崗位教育)制度,并規定對特殊工種工人,進行專門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才允許上崗操作。1982年,舉辦安全教育學習班93次,受教育人數1058人。1985年,舉辦鍋爐工培訓班,受訓34人,31人領到司爐證。1987年,舉辦鍋爐工培訓班,培訓20人。1988年,舉辦電工培訓班,培訓44人,全部達到安全上崗技術水平。1989年,舉辦鍋爐、電工、壓力容器等工種培訓班,參加培訓的33人,通過考試合格,均符合上崗安全操作技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