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次數:次
第一節 工程措施
漢唐時,渭河游移于西安市東北漕渠塬和縣奉正塬之間。漢唐以后不斷北徙。根據公元721年建成的唐東渭橋遺址至1965年建成的耿鎮渭河大橋推算,渭河向北推移3公里,沿岸村莊田地均被浸蝕。每遇泛濫,南浸北崩,對沿河村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危害,但前朝歷代均未能治理。1960年,咸銅鐵路涇河大橋建成后,改變了涇河流向,河水主流通過大橋直向南岸馬家灣鄉店子王村沖蝕,一遇洪水,岸崩地陷,嚴重威脅當地村民生命安全。
新中國成立后,為防患于未然,徹底治理涇、渭兩河患,興利除害,發展生產,保障安全,實行“先重點,后一般,工程措施為主,生物措施為輔”的治理方針,至1989年,修建護岸工程7處,防洪堤兩條,其中各種壩垛119座。工程總投資250.73萬元??傆霉?1.7萬個,完成土石量79.28萬立方米,其中,石量10.76萬立方米。總長度23.69公里。其形體結構,均為土石混合,以鐵絲籠裝石護根,散拋石護坡,壩心碾壓夯實??煞烙?0年一遇洪水(1.08立方米/秒),保護沿河兩岸5鄉1鎮4萬余畝耕地和3.2萬村民安全。
護岸工程
吳村楊險工段 位于渭河北岸,由張卜鄉張卜村4組到吳村楊,修壩29個。其中雁翅壩22個,半徑5米,高6米,長10米,壩距80米;圓盤壩7個,半徑5米,高6米,壩距50米。1980年5月建成。投資70.35萬元,用土9.36萬立方米,石18萬立方米,保護村莊1個、土地0.2萬多畝。
夾灘險工段 位于渭河北岸,由張卜鄉南郭村的吳村楊到韓家村,修建“丁”壩14個。壩長100~150米,壩高7米,壩距50~120米。1984年2月建成。投資26萬元,用土2.89萬立方米,石1.4萬立方米??刂坪娱L2.44公里,植樹0.17萬株,保護村莊2個、土地0.35萬畝。
周家險工段 位于渭河北岸,修建雁翅壩6個,半徑10米,高4米,1986年10月建成。投資6.65萬元,用土0.18萬立方米,用唐東渭橋廢石1.14萬立方米??刂坪娱L240米。
王家灘險工段 位于渭河南岸,由西安市灞橋區水流鄉到耿鎮北的黑牛河口。修建“丁”字壩7個,壩長100~200米,壩距250米,1978年建成。投資23.98萬元,用土7.66萬立方米,用石1.39萬立方米??刂坪娱L2.02公里,植樹1.60萬株,保護村莊1個、土地0.49萬多畝。
涇渭堡險工段 位于渭河北岸,由馬家灣鄉紅巖頭到崇皇鄉船張灘,修建圓盤壩35個,半徑5米,壩高7米,壩距50米,1965年完成一期工程,1977年建成。投資32.50萬元,用土11.09萬立方米,石1.39萬立方米,植樹0.80萬株??刂坪娱L1.79公里,保護村莊1個、土地0.4萬畝。
店子王險工段 位于涇河南岸,由店子王村西至村東,修壩14個。其中:雁翅壩7個,半徑10米,高7米;“丁”壩5個,長25米,高7米,壩距110~120米,漿砌護岸2處,1983年建成。投資39.7萬元,用土2.50萬立方米,石1.35萬立方米。控制河長1.7公里,保護村莊1個。6~14號壩,因投資得不到落實,僅完成設計壩高的一半。
梁村塬險工段 位于渭河北岸,由馬家灣鄉3組到1組,修建雁翅壩14個,半徑10~14米,壩高9米,壩距80米,1983年建成。投資51.55萬元,用土12.21萬立方米,石1.52萬立方米??刂坪娱L1.2公里,保護1200多人村莊1個。
防洪堤
工程主要由受益鄉、村籌資投勞,國家給予適當補助。其結構為土壩,碾壓夯實。承受流量在0.6萬立方米/秒以下的洪水。
耿鎮生產防護堤 位于渭河南岸,由王家灘到虎家村,堤長9公里,頂寬5米,底寬10米,堤高1.5米,迎水坡比1:1,用土10.13萬立方米。1977年2月建成。植護堤樹1.6萬多株,保護農田0.48萬余畝。
夾灘防護堤 位于渭河北岸,由張卜鄉南郭村吳村楊到韓家村任家莊,堤長3.38公里,底寬24米,頂寬6米,堤高4米,迎水坡比1:2.5。投資12.89萬元,用土12.51萬立方米,石0.01萬立方米,1978年5月建成。與夾灘險工段4、5、8、10、11、12、13、14號壩垛相聯接,栽植護堤樹2.3萬多株,保護村莊2個、土地0.35萬余畝。
各管理段,均有苗圃基地,繁殖苗木,為護岸和防洪工程提供苗木和樹種。至1989年,共栽植喬木5.3萬株,灌木8.5畝,固岸護堤,效果顯著。夾灘防洪堤樹高入云霄,綠蔭覆大堤,炎夏堤上過,似在廊下行,曾多次被陜西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評為先進管理段,并受到獎勵。
第二節 組織搶險
新中國成立后,一旦洪水泛濫,沖毀堤壩之時,縣政府立即組織群眾,進行搶修和加固,若造成災害,即發動群眾生產自救。1981年8月22日,涇、渭河同時暴漲,耿鎮渭河防護堤多處決口,馬家灣鄉渭河北岸的梁村塬村遭到嚴重災害。災情發生后,中共高陵縣委、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府7名領導人,率領2600多名民兵進行搶救。為了支援梁村塬人民重建家園,全縣城鄉干部群眾發揚共產主義精神,捐助17卡車各類救濟物資和8480元現金,幫助災區人民群眾生產自救,重建家園。